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90后婚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5 1:35:4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老公坏坏邪恶总裁不好惹2006年4月下旬,京剧《梅兰芳》远赴德国,参加了在柏林举办的“文化记忆”演出活动。该剧由北京京剧艺术团与德国交响乐团共同完成,再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现代京剧的魅力。

  近年来,中国京剧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中国京剧院已被邀请参加2007年欧洲巡演,以及2008年为奥运会宣传而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节。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介绍说,在中国对外演出的各大类别中,排名第一的是杂技,第二就是以京剧为代表的戏剧节目。近年来,中国京剧团在海外商业演出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京剧团负责演出业务的周小姐介绍,京剧团一般每年出国演出在10次左右,最近几年的演出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商业演出代替文化交流,成为了剧团海外演出的主要形式;二是在欧洲国家的演出次数超过了亚洲国家,而且观众反应非常好。

  1999年,北京美猴王剧团通过商业渠道,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最重要的演出场所贝仑文化中心剧场连演5场,场场满座。2005年初,湖北省京剧院的《三打白骨精》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3场,深得观众喜爱,2月19日被纽约市长宣布为“纽约京剧日”。

  2005年5月,中国京剧院应英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古典音乐经纪公司雅仕贺公司(Askonas Holt Ltd)邀请赴伦敦演出《野猪林》全本。中国京剧院此次访英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国家级京剧团第一次踏上英伦三岛,也是中国高雅民族艺术第一次以纯商业演出的模式在竞争激烈的英国演出市场上比拼。

  演出团团长刘效华说,雅仕贺公司老总几年前看了京剧演出光碟后来到北京,看了一场剧团的整本戏就下了决心。他说,中国人能看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英国人怎么会看不懂中国的京剧?

  为了使演出团在英国演出获得成功,邀请方对演出团给予了的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们在演出团落地后的第一时间内,安排了一次盛大的“新闻报道之夜”,为演出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外,为了使外国观众了解剧情,更好地欣赏京剧艺术,他们还特别安排在每场演出前进行京剧知识讲座,演出后演员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等活动。 京剧与西方歌剧的唱法和动作有着很大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有着曲折、有趣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名英国观众甚至对《野猪林》里面设计的故事情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刘效华说:“我们原来担心英国观众听不懂文戏,但实际上演出效果一场比一场好,剧场上座率一场比一场高。”

  近年来,商业性演出在中国京剧院的出国演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占到了80%以上,每年平均保持2到3批的出国商演频率。2005年除了英国巡演之外,此前5月1日至8日,京剧院参加了芬兰赫尔辛基的艺术节演出,共7场,接下来在10月应邀参加了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

  2005年10月,中国京剧《杨门女将》在艾森豪威尔剧场连续上演了3场。3天中,掌声和喝彩声始终不断。尽管票价是所有演出中最高的,却早已销售一空。来自德国的一对87岁的老夫妇,专程赶至美国观看,门票却早已经被卖完了,他们只好求助于中国大使馆,才得偿所愿。

  《华盛顿邮报》在一版刊登中国京剧演员的大照片,并且发文说,肯尼迪中心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国际性艺术节。

  过去,京剧虽然让许多西方人好奇甚至痴迷,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真正进入世界演艺市场体系的循环之中。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说:“必须承认的是,首先,京剧在西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观众群;其次,外国观众看京剧大多处在看热闹的阶段,对京剧深刻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

  现在,这种模式和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从中国京剧院来看,通过大规模的宣传介绍,以及参加艺术节等各种国际性演出,近几年出国商业演出的频率越来越高,团组规模也逐步扩大,剧目也日益丰富多样,京剧已经逐步获得海外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阿根廷前文化国秘乌戈先生这样表达自己对京剧的看法:“中国京剧集歌舞、音乐、戏剧、武术和杂技于一身,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雅艺术。其独特的服饰、化妆、音乐和叙事形式,很有吸引力。”

  同时,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京剧的故事情节贴近普通人的情感、反映芸芸众生的生活,对人物性格的描写通俗易懂,比古希腊题材的舞台剧更能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赢得了观众,就赢得了市场,也就使京剧艺术全面走向世界成为现实可能。

  吴江说,京剧要走向世界,必须从整个国际大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在创作、制作和运作的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京剧“走出去”。而且要不断积累国际演出的经验和应对国际市场的方法,调整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从而把京剧变成世界文化市场中一个真正的品牌,让京剧真正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运作体系。

  吴江说:“以细微却十分重要的翻译和字幕问题为例,去年赴东欧3国演出的《图兰多公主》由于采取了同声传译和多语种字幕等技术手段,消除了外国观众在接受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虽然增加了投入,但演出效果大大提高,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广助力不小。目前已经有四五家欧美演出商邀请京剧院演出《图兰朵公主》。” 在很多老外眼中,中国的京剧也许只留有满台精彩打斗的印象。国内的京剧院团也经常赴海外演出,但摆脱不了以武戏为主的模式,所有故事更是离不开三千年的中国题材。京剧所表现的内容多半不为外国人所熟悉,因此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说:“下一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趣味,进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并在地域上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战略布局。”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京剧,中国京剧界不乏改革创新的例子。2001年3月,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即将访问中国的宾大交响乐团汇报演出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以交响乐伴奏京剧清唱的《红灯记》和《杜鹃山》引起了轰动。

  孙萍说:“京剧这种最东方的艺术形式与交响乐这种最西方的音乐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叫它交响京剧,而不叫交响乐伴奏京剧,之所以不用伴奏二字,是因为交响乐有长处,京剧表演也有其长处,要让二者更好的结合,而不只是单纯的伴奏。这样演出的京剧将不同于传统京剧和现代样板戏,乐队将全部由西洋乐器组成,甚至还用钢琴对传统京剧唱段进行伴奏。站在舞台上演出的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的汗毛都矗立起来了。” 除了让西方交响乐和京剧结合之外,还有让西方戏剧和京剧直接结合的例子。2005年7月24日至8月4日,上海京剧院赴丹麦参加第24届“哈姆雷特之夏”艺术节,演出根据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改编的京剧《王子复仇记》。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中响起掌声达30次之多。“在哈姆雷特生活过的城堡,用中国京剧演绎莎士比亚,这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创意”丹麦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前驻华大使白慕申激动地说。

  据统计,中国有16个剧种演绎了12部莎剧,仅京剧就有5部。但在新世纪里,京剧《王子复仇记》堪称国内第一部成功演绎莎剧、并获西方观众认同的作品。该剧完全让其回归京剧本体,从编剧、导演到表演,无不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如莎剧原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独白,都改为京剧唱段。

  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王子复仇记》是中国经典拥抱西方经典的成功尝试。导演石玉昆解释说,莎剧和京剧都是诗化的艺术,《王》剧追求的是“魂是莎剧、形是京剧”的艺术境界。丹麦的文化界人士在观看演出后也赞叹说,《王》剧以中国京剧的“形”深刻表现出了莎士比亚剧作的“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