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黎国韬新作《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展现戏剧史研究新视角逍遥记李白网金匕首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27 19:59:2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斑竹初成三妃庙近日,戏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黎国韬新作《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黎国韬,1973年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学科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4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著作9种,发表专业论文150多篇,其中CSSCI来源刊100多篇。 《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宋金时期“傩仪傩戏、傀儡戏、假面戏、散乐百戏、参军戏、杂剧、院本、队舞队戏、古剧脚色、戏剧舞台、戏剧演出特征”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七章,系统全面地考证分析了中国早期戏剧史上多个重要问题,为中国戏剧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新视角和新观点,对于重构戏剧通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被收纳于黄天骥先生主编的《南方学术文丛》,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早期戏剧史料辑录与研究”(20&ZD271)资助下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此书,南方日报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谈到,“中国早期戏剧”是指先秦至宋金时期的傩仪傩戏、特殊仪式戏剧(如颂乐及蜡戏等)、傀儡戏、参军戏、假面戏、目连戏、歌舞戏、优戏、影戏、杂剧、院本等戏剧形态,以及一部分与戏剧形成和戏曲生成有密切联系的散乐百戏、乐舞表演(如大曲及队舞等)和讲唱艺术(如唱赚及诸宫调等)。这些“戏剧形态”(部分为“泛戏剧形态”)对于早期戏剧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戏曲起源和生成也产生过重要影响。遗憾的是,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考析清楚。而本稿正是针对这一类问题而作。 有哪些尚未考析清楚的问题,可以在本书得到解答呢?《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第三章主要考析中国早期戏剧史上的“散乐百戏”,包括二节。第一节《鱼龙幻化新考》指出:关于两汉“鱼龙幻化”艺术之基本史料尚存六条,均具较高可信度并可相互印证发明;对其深入考析可知,此艺术创编于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安息国所献“黎轩善眩人”之手,因黄门鼓吹乐人而得传承;其运用幻术、杂技、舞蹈、逗引等手段,由艺人套着鱼状假形及骏马套着龙状假形进行扮演,所展示之情境及内容则与汉武帝意欲得到西域之天马有关,复与西域诸国之龙神信仰有关;据此判断,“鱼龙幻化”实为中国古代早期戏剧之一。此结论不但对隋唐以前戏剧剧目有所增补,而且可提供“古剧”研究方法之借镜;循此反思古代戏剧史上“百戏性质、以物为戏、胡戏入华”等较为重要之问题,亦将获得新启示。 “通过史料说话”是黎国韬研究早期戏剧形态的一种主要方法。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将“向上一路”比喻为一条新的学术航道,那么“史料”就是推动我驾驶的船只不断前行的燃料。我曾提出“建构中国戏剧史料学”的设想:第一次是在“《文学遗产》古代戏曲研究论坛”(2019年,临汾)作大会主题发言时;第二次是在主持“新史料与新视野:中国传统戏剧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广州)并作全会总结报告时。“中国戏剧史料学”至少包括“戏剧文献学”“戏剧文物与图像学”“戏剧口述史料学”三个基本分支,是研究中国戏剧各种类型史料的源流、真伪、价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学,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中一门极为基础的、十分重要的辅助性学科。 据悉,本书会与黎国韬即将出版的《中国早期戏剧史百问》、《中国早期戏剧重要史料选释》、《中国早期戏剧史论文精选》、《中国早期戏剧史研究叙录》共同构成早期戏剧史研究的基础参考文献。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