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4 23:45:3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北京驴吊刘佳因为有冯巩等诸多春晚笑星,看正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剧《生活有点甜》,有了看春晚的感觉。但与看春晚又有所不同,这部戏让人在笑中体会很多:在生活面临重重压力的时候,要勇敢面对;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自己可以改变去适应困境并一步步走出困境。因为生活总要继续,而且,在困难中寻找生活的甜蜜,才会使自己的人生不会变得那么灰暗。
电视剧《生活有点甜》讲述的是一群上世纪90年代初国营纺织厂工人们的平凡故事。因为采用轻喜剧的形式,该剧妙趣横生,引人回味。谈到此次自己的角色唐喜,冯巩直言唐喜就是个生活中的小人物,“性格喜乐知足、爱打抱不平。”
剧中,冯巩不失笑星本色,频爆金句。比如:唐喜第一次升官是由工段的副工长晋升为工长,从管二十多人一下负责二百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自己激动地感叹,这可是“松花蛋和松花江的区别啊”;就算有人直指他是“官迷”,唐喜不但不恼反而承认得很爽快,“我财迷,我自豪,我官迷,我骄傲”等等类似的情节让该剧看点十足。
看过几集的人都知道,冯巩塑造唐喜很到位,说起原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冯巩也曾有过一段在工厂工作的经历。中学毕业后,冯巩考进纺织技校,1977年技校毕业后分配到纺织机械厂当钳工。冯巩自然不会放弃他的相声。在厂里工作,又与外界常接触交流,听的新鲜事也多,这为冯巩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善于捕捉一些有趣且典型的事例人物,编成有针对性并很有意趣的相声段子,在厂里的文艺演出时推出来,往往立即就成为轰动全厂的热门线多工人都爱听他俩说相声。在6月30日播出的《明星同乐会》节目中,几十年不见的老工友来到了节目现场,令冯巩感动不已。
这部戏里,冯巩带领自己的徒弟白凯南加入其中,巩汉林、贾玲、刘惠等相声小品演员也纷纷加盟。用冯巩自己的话说就是,“相声演员也不说相声了,小品演员也不演小品了,全部功力都给了《生活有点甜》。”
说起徒弟白凯南此次的表现,师傅冯巩更是赞美有加。谈到白凯南说的“如果不好好拍戏,就让(冯)先生请你吃涮羊肉”的说法,冯巩笑言,其实这是有典故的,他解释道:“因为我们拍戏是在冬天,穿的戏服都是秋天的,为了御寒,我请大家吃涮羊肉吃得多了些,可能是吃得有些顶,所以他们就将‘吃涮羊肉’变成了一种不好好拍戏的惩治办法。”
提到冯巩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想起《虎年说虎》、《点子公司》、《马路情歌》、《还钱》、《小棉袄》等诸多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笑谈人生》又是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据了解,笑谈人生是根据他和朱军亲身经历改编,里面的诸多情节,是冯巩亲身经历的。
节目中提到的捡煤核,还要从他9岁那年说起。那一年,冯巩家的境遇窘迫到了极点。全家8口人住进了大杂院里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靠当中学老师的母亲的79元5毛钱过日子。这点钱常常不到月底就花光了,为了不使全家人饿着,冯巩的母亲常常找旧家当去卖。不久,家里能拿出来换点钱的东西几乎卖光了。为了能让家人填饱肚子,母亲只好低声下气地向人求借。那时冯巩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哥哥穿过的,上衣总是补丁打补丁,裤子总是接了又接。为省钱,冯巩到菜市捡过菜帮儿,到工厂的废土堆上捡过煤核儿。
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祸福相依的。冯巩的家从小洋楼搬到大杂院,这看似流放的迁徙,却使少年冯巩在某些方面因祸得福。冯巩在这里过得挺快活,因为这里少有歧视,有着可供冯巩充分发挥的自由和天地。大杂院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很热情,冯家有什么事,大家伙儿总是主动相助,对小冯巩更是喜爱有加。有时冯巩回家晚了找不到母亲,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怕他饿肚子,便你拿两个馒头,他端一碗面条,每当这时,冯巩总觉心里热乎乎的。冯巩机灵勤快嘴又巧,为了报答大杂院老少爷儿们的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事,都主动去帮忙。提水、扫地、搬煤球,小冯巩干得又快又好。大杂院的孩子们也给冯巩带来了乐趣,冯巩一放学就和他们泡在一起,滑冰、游泳、打雪仗、捡煤核儿,丰富的生活和有趣的语言为冯巩后来的相声创作提供了基础。
1970年,冯巩升入天津市第二十六中。读初二那年,恰逢天津市搞文艺汇演,老师看他机灵活泼,口齿伶俐,就让他与另一个同学合说马季、唐杰忠的名段《友谊颂》。为了说好这个段子,冯巩走路、吃饭甚至去厕所都在心里背词,睡觉也不踏实。演出这天,冯巩与同学合说的《友谊颂》赢得了一阵又一阵掌声,不仅在二十六中的节目中是盖了帽儿的,而且在整个汇演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从此,冯巩的名字在一定范围内就传开了。
冯巩说相声的消息传到了马季耳朵里,马季与唐杰忠专程来到天津二十六中,提出要听冯巩说相声。当时马季与唐杰忠每人捂了一个大口罩,等冯巩说完相声,俩人才摘下来。冯巩一看傻眼了:在相声大师面前表演人家的拿手段子,这不是班门弄斧吗?冯巩只觉脸一阵阵发烧,低下头不敢正眼瞅两位老师。而马季与唐杰忠却面露喜色,马季拉着冯巩的手说:“做我的徒弟,以后跟我学相声怎么样?”
从此,马季悉心教,冯巩刻苦学,星期天或节假日,一有空闲,冯巩就坐火车到北京登门求教。不长时间,冯巩不仅说相声的水平大长,而且提笔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我爱南山》、《养蜂新人》等。一个初中生在那个年代自己动手写相声,这实在是件不简单的事!
后来,几经周折,冯巩来到了恩师马季当时所在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得到这个消息时,冯巩的眼睛湿润了:中央广播说唱团,那里可是培养了几代相声艺术大师呀!侯宝林、马季、李文华、唐杰忠、姜昆……
在总结自己为什么能长期登上春晚舞台时,冯巩说:“我等于站在巨人肩上,而且跟着他们不光学艺术,还学做人,比如侯宝林大师的与时代同步。侯宝林把旧社会相声卖艺撂地谋生的一种手段,通过净化语言提升格调搬上了文艺舞台成为殿堂艺术。在这个基础上,马季老师与人们群众血肉相连,他经常深入基层,并且一深入就是半年。我听赵连甲老师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就住在农民的家里。赵连甲一次去看他,他正在那儿写东西,光着个脊梁,夏天又热,走近一看后脊梁是黑的。赵连甲老师用手一拍全是血,蚊子落在后背上了,她却全然不知。我总结广播艺术团的前辈们艺术青春的原因,概括成了四句话:第一个叫没有天赋干不了;第二个叫没有勤奋干不成;第三个叫没有文化干不大;第四个叫没有人格干不长。”
到了广播艺术团之后,冯巩才华逐渐被人关注。1986年的春节晚会,给了冯巩一个绝好的机会。晚会的总导演黄一鹤看上了冯巩,让他与刘伟在晚会上说相声,而且相声段子要冯巩自己写。冯巩那个兴奋哪,就别提了,上春节晚会,这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呀。“如今,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居然找上门来了,这不是个出名不出名的问题,这是对我冯巩多年来苦苦追求的肯定啊!”他说。在兴奋之后,他就把自己关进了小屋,他用棉花团塞住耳朵,一气熬了五天五夜,相声《虎年说虎》完稿了。黄导看过稿子,不禁拍案叫绝,竖起大拇指连说“精品、精品”。果然,《虎年说虎》演出之后,观众交口称赞。冯巩的名字也随着这只“虎”走进了千家万户。
冯巩自1986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便踏上了31年的春晚之路。从1986年到2016年,对于一台“年夜饭式”的晚会来说,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而对于冯巩,则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男人。“我妈都95了,我也年近花甲,30年春晚真是恍如昨日,每一年的春晚都在我人生上勾出一道年轮,但是年轮怎么变,中间那心不变。”去年是冯巩登台的第30次春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巩坦言:“我老了”。
岁月如年轮,对于冯巩来说,年轮中间的心仍是制造笑声。现在部分观众可能觉得一些老面孔的作品质量“下降了”,其实不然,客观规律决定了人的精力总会缺乏,艺术的生命也常常短暂,但若仔细推敲,观众也在不断地成长,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之后。31年前,看《虎年说虎》观众会新奇,看《巧对影联》观众会叫绝,因为那个年代想酣畅淋漓地看到这样一场一群全国级演员都凑在一起表演的晚会,观众可能要等到下一年春晚了。而连续参加31年春晚,冯巩深深地明白,无论何时,想赢得观众,只能靠作品。“观众的喜爱是我连年登台展示新作品的持续性动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当记者问什么时候离开春晚时,冯巩很坦然的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别看三十年,但这对于整个社会走向以及对于我个人人生来说,那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果将来(我不上春晚了)大伙还能想到有一年有个演员说过这句话‘我想死你们了’,就足够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用到冯巩这里,他就变成了“营盘”般的演员,他的搭档倒似乎成了“流水的兵”。连续31个春晚,冯巩总共换了17次搭档,合作的演员包括马季、刘伟、牛群、郭冬临、蔡明、闫学晶、王宝强、徐帆、白凯南、尤小超、贾小攀等。然而,最近几年,冯巩的搭档变得越来越年轻。对于这个问题,冯巩说:“因为我是旧的,选俩新人我就变成八成新了。我也是武大郎开店,太高的人咱怕耽误人家,太低的人成为木桶效应。参加春晚时间长了,观众太熟悉了,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超越别人难,超越自己更难。这些新搭档来了,老给我提意见,他们说先生您这个语言应该这么讲,您的表演应该这么来,你的服装应该这么穿。他们都很善意地维护我,有时候很尖锐,但我感觉到他们是很中肯的。”如今,这些新人已经在喜剧界崭露头角,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